products
产品中心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地  址: 成都二环路北三
段191号亿家年华商务楼

服务热线 :
     028- 83326980
     028- 83388002  
     028- 81131334

 Q    Q
        100600618 
       130600908

电子邮箱:
   100600618@qq.com  
 
130600908@qq.com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产品中心
这位大军区副司令被指贪污王宗槐调查的最终结果是清白对方非常感激
更新时间:2024-12-10 13:01:30   来源:江南体育网址 字号:T|T

  

这位大军区副司令被指贪污王宗槐调查结果是清白对方非常感激

  1974年的一天,昆明军区政治部突然收到一份令人震惊的检举材料。材料中称,一位在贵州担任过军区司令员的高级将领,曾经贪污了数量惊人的烟酒。这位将领,正是时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的开国中将田维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样的检举足以让一位将军身败名裂。然而,新任昆明军区副政委王宗槐接手调查此案后,却发现事情并非表面那般简单。到底是怎样的历史渊源,让一位开国将领陷入如此险境?王宗槐又是如何在风雨飘摇中坚持原则,还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军一个清白?

  世人都说田维扬将军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红军将领,却鲜有人知他年轻时曾在国民革命军服役。1927年的鄂北起义,改变了这位年轻人的命运轨迹。那一年,他随部队参加了震惊全国的南昌起义,亲眼目睹了反动派的倒行逆施。

  起义失败后,田维扬辗转来到湘鄂边区。1929年的一个深夜,他带领自己的部下,毅然举起了"举枪抗命"的旗帜,率领全连官兵加入了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从此,这位年轻的连长便与中国工农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红五军期间,田维扬屡建战功。1930年秋,红五军在湘鄂边区遭遇军队围剿。一天夜里,田维扬带领一个连的兵力,在芷江一带设伏,打退了敌军一个营的进攻。这一仗,不仅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转移时间,还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

  土地革命时期,田维扬先后在红三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任职。在红三军团期间,他参与了著名的"四平山战役"。这场战役中,他临危受命,带领一个营的兵力强渡湘江,为红军主力创造了突围的有利条件。

  抗日战争爆发后,田维扬被调往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晋察冀边区,他带领部队开展游击战,打出了一片天地。1938年冬天,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发动"扫荡"。田维扬指挥部队采取"四面出击"的战术,将优势兵力分散在各个关键地段,成功牵制了日军主力。这一仗,他们共消灭日伪军3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1940年,田维扬又被调往新四军第三师。在皖南事变后,他带领残部突围,转战江淮大地。在这期间,他创造性地开展了"地雷战""麻雀战"等游击战术,成功保存了革命力量。

  抗战胜利后,田维扬随大军挺进东北。在辽沈战役中,他担任师长,指挥部队攻克了多个军队的据点。在一次进攻战斗中,他的部队遭遇顽强抵抗。田维扬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从敌人意想不到的方向发起突击,一举突破了敌军防线。

  这些战功为他赢得了军中将才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副军长、军长等职务。然而,谁能想到,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开国将领,在多年后却会遭遇一场莫须有的指控?这背后又有着怎样曲折的故事?

  1957年,田维扬调任贵州省军区司令员。与其他开国中将相比,这个任命似乎显得有些特殊。当时,许多中将级别的将领都已担任大军区副职,而田维扬却被任命为正军级别的省军区司令员。

  在贵州的八年时光里,田维扬从始至终保持着战争年代的艰苦作风。据贵州省军区的老回忆,田维扬住在一间简陋的平房里,房间里除了一张木板床、一张办公桌外,再无其他家具。每到夏天,蚊虫肆虐,但他从不让人为他安装纱窗。

  1958年,贵州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田维扬带领省军区机关干部下乡帮助群众抗旱。在遵义的一个村庄,他发现当地农民用竹筒挑水灌溉,效率极低。他立即调动军区工程部队,帮助村民修建了一条三公里长的引水渠,解决了三个村庄的灌溉问题。

  在贵州期间,田维扬推行了一项创新性的军民共建计划。他组织军区部队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仅1959年一年,就完成了十多条山区公路的修建工作。与此同时,他严格管理部队,明令禁止任何人借机要求地方提供特殊待遇。

  1960年,贵州某县发生山体滑坡,造成交通中断。田维扬立即组织部队参与救援。在救援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他下令将军区储备的部分粮食调拨给灾民。这些粮食原本是按规定留作军队储备的,但他认为救民于水火更为重要。

  田维扬还很重视军队的廉洁建设。1961年,有人送来一箱茅台酒作为节日慰问品。他当场退回,并在全军区下发通知,严禁接受任何形式的礼品。他还在军区机关推行"三不"制度:不允许公车私用、不允许借公务之便接受招待、不允许用公款购买香烟酒水。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田维扬主张军队要勤俭节约。军区机关的办公用品严格按定额发放,就连自己用的铅笔也要用到只剩两寸才换新的。每当有下级单位来汇报工作,他都要求一律不准搞接待,最多给安排一顿简单的工作餐。

  1963年,贵州省军区承办了一次全国性的军事会议。按惯例,类似会议都要准备一些地方特产作为礼品。田维扬得知后,立即叫停了采购计划,表示"开会就是讨论工作,不能搞这些额外的事情"。

  这样的工作作风,在当时赢得了基层官兵和地方干部的普遍赞誉。然而,十多年后,这段清廉的岁月却被人恶意歪曲,变成了一个荒谬的"贪污案"。那么,这场风波究竟是如何开始的?又是谁在背后兴风作浪?

  1974年3月的一天,昆明军区政治部收到了一封来自贵州的检举信。信中声称,田维扬在担任贵州省军区司令员期间,利用职务之便,贪污了大量茅台酒和中华牌香烟。检举人列举了具体数字:从1958年到1965年,田维扬共贪污茅台酒436箱、中华烟268条。

  这封检举信一经送达,立即在军区高层引起了轩然。按照当时的物价标准,这些烟酒的价值相当于一个团级单位半年的经费开支。更为严重的是,检举信中还提到,这些烟酒都是用军区专项经费购买的。

  检举信的署名是"贵州省军区后勤部原干事张明"。经查证,此人确实曾在贵州省军区工作过,但于1962年就已调离。更令人生疑的是,检举信中提到的很多细节都与真实的情况不符。

  例如,信中称1960年春节,田维扬曾一次性领取茅台酒48箱。但根据贵州省军区的档案记录,那年正值自然灾害时期,军区严格执行节约制度,春节期间根本就没有发放任何酒品。同样可疑的是,信中提到的某些购买日期,恰好是田维扬外出执行任务的时候。

  更让人费解的是检举信的时间点。为何需要等到1974年,也就是事情发生将近十年后才进行举报?当时的政治氛围下,这种检举非常容易被扩大化,给当事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在接到检举信后,昆明军区政治部立即成立了专案组。由于案情重大,军区党委决定由新任副政委王宗槐亲自挂帅,负责此案的调查工作。

  专案组首先对检举信的内容做了初步核实。他们调阅了贵州省军区1958年至1965年期间的所有财务档案,包括经费支出明细、物资采购记录等。结果发现,这些年度的烟酒采购数量远低于检举信中所述,而且每一笔支出都有详细的用途说明和领用记录。

  随后,专案组又走访了当时在贵州省军区工作过的干部。多位老都证实,田维扬在任期间不仅生活简朴,而且对公款使用极为严格。就连给上级首长接待用的烟酒,他都要求严格按标准采购,多一分钱都不行。

  在深入调查过程中,专案组逐渐发现了一些蹊跷之处。检举信中提到的张明,虽然确实在后勤部工作过,但他从未直接负责过物资采购工作。而且,他在1962年调离时,还因为工作期间的一些违纪行为受到过处分。

  更耐人寻味的是,专案组在走访中发现,就在检举信寄出前不久,张明曾试图通过关系调回贵州省军区工作,但被拒绝了。这个细节,为整个案件增添了新的疑点。这场检举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面对这起看似简单的检举案,王宗槐采取了一系列非同寻常的调查措施。他首先要求专案组成员放下预设立场,以事实为依据开展调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样的做法颇显勇气。

  1974年4月,王宗槐亲自带队前往贵州,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查。调查组首先走访了贵州茅台酒厂。通过查阅1958年至1965年的销售记录,发现贵州省军区在这期间的采购总量仅为67箱,远低于检举信中所述的436箱。而这些采购都有明确的用途:部分用于接待上级首长,部分用于重要会议,每一箱酒的去向都有详细记录。

  在调查中华香烟的问题上,王宗槐更是独具匠心。他找到了当年负责军区物资供应的贵州省烟草公司,调取了所有供货记录。结果显示,军区采购的香烟数量不仅没有超标,反而低于其他同级单位。更重要的是,每条香烟都有专门的领用登记表,记录了具体用途和领取人员。

  为了还原真相,王宗槐采取了一个特殊方法。他让专案组成员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重新计算了一遍军区八年来应该采购的烟酒定额。计算根据结果得出,就算按照最高标准,军区的实际采购量也只有定额的三分之二左右。

  在走访调查中,一个意外的发现引起了王宗槐的注意。1962年,也就是检举人张明调离的那一年,军区进行过一次内部审计。审计报告中提到,张明在负责物资保管期间,曾有过多次违规领用物资的记录,其中就包括未经批准私自领取香烟。这个细节,为理解检举的动机提供了重要线索。

  王宗槐还发现了另一个关键证据。1963年,田维扬曾下发过一份关于严控烟酒采购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规定,军区各单位一律不得超额采购烟酒,所有采购一定要经过严格审批。这份通知的存在,与检举信中所描述的"大量采购"形成了鲜明对比。

  调查期间,王宗槐还专门走访了当时在军区机关工作的老。一位退休的后勤处长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田维扬在任期间,每次上级来检查,都要求把库存的烟酒数量如实报告,从不允许弄虚作假。这种做法在当时被认为"太死板",但也正因如此,军区的物资管理一直很规范。

  经过详细调查,专案组还原了一个重要细节。1960年,贵州遭遇特大自然灾害,田维扬主动提出把军区储备的部分烟酒变卖,用收入购买粮食支援灾区。这一决定虽然不合规定,但却体现了一个军人的担当。

  到1974年5月底,各项调查基本结束。证据说明,检举信中的指控完全不能成立。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如何公布这个结论,确实需要勇气和智慧。究竟该如何既还一个老将军清白,又不落人口实?这成了摆在王宗槐面前的最后一道难题。

  1974年6月15日,昆明军区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会上,王宗槐代表专案组宣读了长达两万字的调查报告。报告详细列举了大量确凿证据,系统驳斥了检举信中的不实之词。在场的军区领导无不为之动容。

  专案组的调查的最终结果很快上报至总政治部。当时的总政治部领导对这份调查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调查方法科学严谨,结论客观公正。1974年7月,总政治部正式批复,认定检举内容完全失实,并要求昆明军区及时向田维扬说明情况。

  然而,这个结论并未立即公开。考虑到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军区领导决定暂时将此事低调处理。直到1975年初,才在一次军区干部会议上,由王宗槐亲自通报了这个案件的调查结果。

  1975年3月,专案组又有了重要发现。通过进一步调查,他们查明了检举信的真实背景。原来,检举人张明在1962年调离贵州省军区后,曾多次试图重返军区工作。1973年底,他再次提出调动申请,但因之前的违纪记录被拒绝。这次受挫后,他便写下了这封检举信。

  1976年10月,随着"文革"结束,全国各地开始为冤假错案。昆明军区决定,将田维扬案件的调查过程和结论完整归档,并向军委报告。军委对此格外的重视,责成总政治部对这起检举案进行最后的复核确认。

  1977年春,总政治部派出工作组重返贵州,对原专案组的调查的最终结果进行了再次核实。工作组不仅确认了之前调查的准确性,还发现了更多证明田维扬清白的证据。例如,在1964年的一次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上,贵州省军区的物资管理经验曾被作为典型在全军推广。

  1977年5月,军委正式下发文件,对田维扬案作出最终结论:检举内容纯属诬告,田维扬在贵州工作期间,不仅没有一点违纪行为,反而为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文件特别指出,这起检举案的调查处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1978年1月,在昆明军区的一次离退休干部座谈会上,已经退休的田维扬第一次公开谈到这个检举案。他说的最多的,是感谢王宗槐等在特殊年代坚持原则、主持公道。

  这起检举案的,成为中国军队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案例。它不仅还原了一段被扭曲的历史,也展示了军队在特殊时期坚持真理、主持公道的可贵品格。时至今日,这个案例仍被军队政法部门用作教材,警示后人在处理类似问题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1979年,军委决定将这起案件的全部档案材料立卷存档,作为军队政治工作和纪检工作的重要历史资料。这些材料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记录了一段寻求真相的艰难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