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中心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地  址: 成都二环路北三
段191号亿家年华商务楼

服务热线 :
     028- 83326980
     028- 83388002  
     028- 81131334

 Q    Q
        100600618 
       130600908

电子邮箱:
   100600618@qq.com  
 
130600908@qq.com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新闻中心
展览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0现已开幕!
更新时间:2024-11-06 21:14:08    来源:江南体育网址 字号:T|T

  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0”(以下简称“年鉴展2020”)于2021年12月25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以下简称“《年鉴》”)自2005年启动以来,每年一卷,现已编辑至2021年。其基本工作方法一直强调的是持续而深耕,通过对当代艺术现场和生态的记录、观察、追问及反思来试图反映这个时代及其伴随着的很多问题。《年鉴》侧重于记录其“变量”而非“常量”,从而将艺术现场“文献化”和档案化。其所依托的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的三个基本层次的工作分别为:作为基础的档案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一年一编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和相关的研究论文,以及在数据库和《年鉴》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的展览呈现工作。“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0”第二次落地上海,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对2020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最新发展和突出的变化进行总结和归纳,分设九个单元呈现为展览。这九个单元包括:激活与重置、社会应变、媒介的可能、观念呈示、绘画的扩展、科技与试验、全球与地缘、性别的反省、介入与自组织。

  2020年是从疫情中走来的一年。一切已经改变。中国的当代艺术在这样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发生了怎样的情况,是《年鉴》着重记录和追问的问题。一年以来,共计收录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和活动1819条、文献3168篇、涉及6000多位艺术家的活动信息。通过档案调查工作能够正常的看到,艺术在当代性上的探索、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艺术与科技、性别艺术、艺术介入等方向上的具体实践皆呈现出更为多元且阶段性的发展。疫情并没有过去,中国的当代艺术的转折点还未到达,改变尚在继续。疫情后时代至今仍未到来,所以现在只能在“疫情中时段”的过程中体验和记载,尽量使《年鉴》及“年鉴展”成为时代的特殊记录。《年鉴》编辑每年根据艺术家的作为(发表的情况、展览的情况和各家的评论),从中选出近100位艺术家作为研究和记录的对象,称之为年鉴艺术家。受场地限制,年鉴展览主体为文献形式,每年只有部分艺术家可以原作展出,以此提示本年度的核心议题和问题意识。同时,《年鉴》亦专设“观察专区”,对统计结果前三百名的中青年艺术家进行建档关注,并推荐参加展出。此次“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0”展出原作的艺术家是:曹雨、顾承洋、胡介鸣、胡伟、厉槟源、蒲英玮、施勇、童昆鸟、王郁洋、张文心。

  “曹雨:我就是想你过得没我好”是来自北京的青年艺术家曹雨的作品。这件作品曾在多家艺术机构展出。巨大的古典中国式霓虹灯招牌上闪耀着的字句就像流行的商业广告,但招牌的内容是艺术家用尽心思挑选,由北魏楷书字体形成的深藏于人性深处的一句话,这句话不分国界、不分年龄、地域、民族的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深处,但是我们总是对这件事情讳莫如深,如今突然被艺术家用艺术的方式大张旗鼓地“喊了一嗓子”, 把人性中隐藏的一面展现在所有人眼前的时候,也是促使我们每个人自我反思,并且希望我们通过这件作品,更加思考怎么样去寻求和宣扬人性的光明、人间的温暖。

  如果你仔细读这件作品,还会发现似乎这是由两句话拼合而成的一句话,前半句的五个字:“我就是想你”听起来更像是一句亲密的诉说,直至读到最后“过得没我好”,则完全反转。这便是一种对比和冲突的艺术手法,给人带来“意料之外”的感受,更带来了一种引人思考的力度。

  是否有一种方式能让一个人去经历另个人的过去?能否通过艺术再次接近一个不太可能重现的经验行动?在作品中,艺术家有意构建了一种探问方式,对上述思考作出提示。此次作品最初源于顾承洋2020年于zapbeijing进行的为期七天的个人行为表演项 目。他每日以身体维持平时习惯的动作或姿势,并把当天所穿的衣服用针线缝制的方式与空间结合在一起。当身体离开后,观众可以重复穿进留在展场里的对象(衣服)。这些衣物成为了沟通所连接的路径。观者被邀请透过不同的身体感知,进入到作品中。其中,艺术家所建立的行动痕迹,成为了限制观众的躯壳并且也是塑造观众身体的一种方式。

  此次作品亦招募志愿者参与现场行为。公众能关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官方微信号参与。

  在展览开幕的14天前,胡介鸣入住外交公寓12号,在空间中生活、创作14天,由此产生的作品以及日常记录文本为14天计划的最终成果。艺术家在14天期间足不出户,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均在公寓空间内,创作计划灵感来自这14天封闭的生活,创作过程也在公寓空间内进行。14天内,艺术家在与室内生活空间、物品的交流中获得灵感、产生作品。作品呈现了艺术家与外交公寓这个具有特别历史和现实定义的空间、时光、物品对线天的封闭式的、固定的、无人介入的安全生活和工作模式使眼前的空间变成唯一的世界。艺术家对观看和交往的对象的选择是非常有限的,是重复的甚至是无聊的。重复观看和体验或许使专注和冥想成为可能,由此带来的经验是复杂的和难以预料的。在这个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艺术家能看到在行动范围被严格限定的情况下是否有回旋余地,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想象和表达,这也是这一计划试图尝试的一个方面。

  这件作品包括了装置、物件、影像和印刷品。艺术家在展厅中对汉斯·迈耶(Hannes Meyer)的“合作内饰”(Co-op Interieur) 的房间照片进行了重现和再创作。家具物料和室内装饰材料是几个可折叠的元素:一张床、两把椅子、一个架子等。它们构成了一个属于大都市的、最简化的、匿名化的、临时的普通居住单元(cell)。在这个空间里, 所有曾构成现代劳动主体,即男性、女性、成人、儿童、妻子、丈夫、父母的个人化属性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被转印在透明片上的楼盘开发商的“商业蓝图”和屏幕上不断循环播放的不同居住空间的空镜。

  这些基于对未来居住方式的生意和想象方案唤起了艺术家对于“可移动生活”和共享经济的思考。在从原始群居崖洞到当下兴起的智能共住公寓的错位空间里,相比于未来新城的设计宣言,艺术家更感兴趣的是讨论大都市中最私密、最常见的空间:私人房间。房间从来都不是完全的自治空间,也不仅仅关乎“个人品位”,而是公共空间向内细分的结果与经济问题。而当下持续不断的发展的数字技术和密集的社会关系网制造了“合作—共享—交换”的过程,它不但要求物品和工具的标准化,也要求生活本身的标准化。“样板间”与其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还不如说是对空间和心理层面越来越不稳定的家庭生活状态的呈现,也是空间作为一个普遍的基本权利的预示。

  厉槟源 《最后一封信》Last Letter,纪录片、文献、照片,1405 ,2020

  1999年3月30日,厉槟源远在东莞工厂打工做保安的父亲寄出了他最后一封家信,过了几天就意外去世了,这一年他36岁。厉槟源记得,父亲为更好地在广东找到工作,曾学习粤语。在艺术家即将跨入自己的36岁的2020年,厉槟源带着这封信回到了父亲最后生活过的地方(东莞),他将这封信的内容拆成了36段式,分别找了36位在东莞工作的保安教会他这36段粤语,最后再将这封信用粤语完整地读了出来。带有仪式感的数字带给生者的安慰,在或是蹩脚或是标准的粤语句子中,成为厉槟源面对离失和情感的语言。

  《红与黑:中国资本的第二大陆》是艺术家蒲英玮长期关注并表现的主题“中国与非洲”的其中一幅代表性作品。从自身的留法经历到其援建非洲的共同生活的亲属,中非议题在艺术家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位置;同时,非洲大陆也是当代中国全球化国际战略中极富地理政治学意味与长远经济部署的一环,《红与黑:中国资本的第二大陆》则表现了中国与非洲在历史上作为少数族裔的抵抗以及今日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建设与传播。

  这件装置作品通过对字体的重构,打开对字与词结构的探索。新冠疫情启发了艺术家一种新的思考方法:“COVID 19”这个被各社会系统视作“缺陷”的词语,绕过了一切由人类自设的不同意识形态,轻而易举地瓦解了各自设置的语法,让彼此断开,让彼此闭合。施勇因此开始将思考与实践建立在字与词的层面,并通过这一个层面的研究来回应不得不面对的新现实:打开字与词的“完美” 结构,改变它们。通过两个动词行为的“拆分”(解构)与“闭合”(重构),将原意瓦解,将语义反转,以彼此闭合的字词形式对现实予以重现。

  童昆鸟《三毫米上的金色恶托邦》Three Millimeters of Golden Dystopia,金属为主(实心钢板,不锈钢,钢筋等),烫金漆,黄金漆等综合物料,2020

  多只平衡鸟支撑在一根冰冷的铁棍上,每一只平衡鸟结构部分都尽最大可能地缩减了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独立在空中盘旋,又因整体重量之间的平均分配而互相平衡,组成一个“抱团取金”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看似是一个平衡有序且金光闪闪的迷离世界, 实则是被凌驾于极端之上,在半空中摇摇欲坠的社群。

  由金色躯壳裹挟的共同体由七个谜团组成:当家花旦的猪、谣言之球、弗兰肯斯坦的婴儿、欲望的僵爪、奴性的鸟嘴、权力的脊椎和懒惰的蝙蝠。整个作品看起来似乎理性, 因为一定要按照物理的法则去整个完成,否则就没办法由多重造物组成并达到平衡状态。同时,却又似乎岌岌可危,以华丽的景观来诱惑观众去反思当今世界共同体下人类的生存危机与未来命运的去向。

  一组排列有序的灯管平铺在展厅中央。当展览开始时,灯管内的程序启动并同时驱动灯管两头的电机运转。每个灯管根据不同的命令在展厅中向前或向后滚动也伴随着旋转。原有的秩序被每个随机的命令所打破,并产生了新的秩序和关系。每个灯管如同有生命般的在寻找与它者之间的或平衡或对抗或和谐的关系。连接灯管的电线在这里既供给灯管以发光,又同时参与到灯管的运动和新关系的建立之中。

  这件动画影像作品用一匹“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荒原狼”回顾了似乎已经被淘汰的网络生态。从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到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互联网发展初期的创业者们就如同荒原狼一样,在一片无人之地跑出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影片名称“瀛海威”即“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Highway)的音译,瀛海威公司是成立于1995 年的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观者站在大屏幕前,跟随着该影像中的荒原狼沿着没有尽头的信息高速公路向前奔跑。只是无论是观众还是屏幕里那匹荒原狼,似乎都不知道正在奔向哪里,也不知道终点究竟在何方。

  疫情爆发以来,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考验与挑战之广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媒介与媒体的双重性正在暴露出巨大的能量和无限的发展与可能性存在,颠覆世界,也正在给中国的当代艺术留下最广阔和最不可预知的可能。对于技术与社会的反思和实践,也在2020年迈向2021年的过程中逐步由应激转向新阶段的实验和探索,网络和互联亦由此被推向一种“刚需”。基于此,本次展览还将与北京798“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上线构成“线上+线下”的联动模式,以展览为线索,构成未来记录、研究的一个环节。展览将展出至2022年4月10日。

  丁乙、于吉、马可鲁、马轲、王功新、王光乐、王庆松、王兴伟、王拓、王郁洋*、王鲁炎、王璜生、毛旭辉、仇晓飞、方力钧、尹秀珍、厉槟源*、史金淞、付小桐、鸟头、冯梦波、朱金石、邬建安、刘小东、刘庆和、刘建华、刘娃、刘韡、孙逊、孙原&彭禹、苏新平、李津、李怒、李燎、杨振中、杨圆圆、杨福东、邱志杰、邱岸雄、何工、何云昌、何多苓、何岸、何翔宇、余友涵、汪建伟、沈勤、宋冬、张文心*、张晓刚、张恩利、张培力、陈天灼、陈丹笛子、陈文令、陈抱阳、陈界仁、范勃、林科、庞茂琨、郑达、郑国谷、郑源、赵半狄、赵赵、胡介鸣*、胡为一、胡尹萍、胡伟*、胡庆雁、段正渠、段建宇、施勇*、费俊、顾承洋*、耿雪、徐文恺、徐冰、徐震 、展望、陶辉、曹雨*、曹斐、梁绍基、梁铨、隋建国、彭薇、葛宇路、蒋竹韵、蒋志、喻红、程然、程新皓、焦兴涛、童文敏、童昆鸟*、蒲英玮*、蔡国强、谭平、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