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津战役纪念馆的展厅里,一支派克钢笔非常有目共睹,这支钢笔便是签定《关于平和处理北平问题的协议》时,我方代表东北野战军司令部顾问处处长苏静签字用的钢笔。在平津战役纪念馆筹建期间,苏静将这支收藏近50年的钢笔捐赠给了纪念馆。
1948年冬,在公民强壮的军事压力下,在北平地下党组织的密切配合以及北平各界人士对平和的强烈要求下,傅作义派出《黎明日报》社长崔载之作为代表,由《黎明日报》采编部主任李炳泉伴随,隐秘出城商洽。东北野战军司令部顾问处处长苏静担任招待他们,但由于两边提出的商洽条件相差甚远,无果而终。随后,在我军敏捷处理河北新保安、张家口之敌后,傅作义迫于形势压力于1949年1月6日,派华北“剿总”少将、民事处处长周北峰为代表,同燕京大学教授、民盟成员张东荪赴天津蓟县八里庄进行第2次商洽。这次商洽,两边情绪比较诚实,构成了谈判纪要,可是此刻的傅作义仍存有梦想。1月13日,傅作义派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作为全权代表进行第三次商洽。1949年1月15日,我军通过29个小时解放了天津,给傅作义很大牵动,两边很快达到了北平平和解放的根本协议。第三次商洽完毕后,傅作义期望我方派出代表进城,以便进一步洽谈联络,平津前哨首长当即决议派苏静为我方代表,伴随邓宝珊一同进城。
1949年1月17日,苏静和邓宝珊同乘一辆吉普车从通县五里桥前往北平。此刻的苏静业已改装,身着长袍、头戴弁冕,给人的感觉像是商人、学者、政客,总归,人们不会把他和代表联络在一同。在波动行进的汽车上,邓宝珊对苏静说:“这次商洽很顺畅嘛!情绪诚实,定见共同,很快达到了协议,这多好啊!”
1月18日,傅作义同王克俊、阎又文,在崔载之的伴随下,特地来到苏静下榻的联谊处,向第一位入城代表表明欢迎,一阵问寒问暖之后,傅作义对在座的人说:“你们一同,依据郊外达到的开端协议,再商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平和处理的详细计划,只需有利于平和处理,有利于北平这个文明古都免遭损坏,实施计划怎样定都行,你们几位就算是两边的全权代表了!”
苏静作为第一个进入北平城内的我军代表,首要感谢了傅作义将军的信赖,说道:“我只能起一个联络员的效果,有什么要处理的问题,我可代为联络,请示平津前哨的领导,还可以终究靠电台联络。”
所以,苏静与王克俊、崔载之、阎又文等人,从1月19日开端谈判,依据五里桥签定的协议,提出一条,研讨一条。在研讨中,各持己见,各抒己见,定见共同后,就写上一条,使本来的协议逐条详细化。商谈中争辩不多,顺畅达到了包含十八条内容的协议。草稿拟定后,苏静电告平津前委,转报,经修改后构成正式协议,即《关于平和处理北平问题的协议》。1月21日,苏静与王克俊、崔载之别离代表两边在协议上签了字。21日午后,王克俊拿给苏静一个文件,说:“明日马队第4师从永定门出城,随后还有101军随时预备出城。”听王克俊这么说,苏静心里理解,这便是傅作义履行协议的行动了。所以,苏静立行将音讯电告平津前哨日,我军正式接收北平防务,北平宣告平和解放。城内军守军悉数承受我军的改编,北平这座前史悠远持久的文明古城免遭烽火破坏,回到了公民的手中。